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资源 >> 原创你曾经丢弃的塑料袋,可能在你的肚
当几年前吹响“防治白色污染”号角的时候,人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白色垃圾”会在今天以一种新的形式危害我们的地球。微塑料污染,已经开始成为新时代的全球性问题。
什么是微塑料?
微塑料的概念于年首次被提出,是指颗粒直径在nm(纳米)到5mm(毫米)的小颗粒塑料。根据微塑料的形成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原生微塑料与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指人造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如工业磨料或塑料微珠等,广泛存在于个人护理产品或工业原料中。次生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合成化纤纺织品的断裂和大块塑料的磨损破碎,如塑料碎片、纤维等。
微塑料的分布
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和排放,使得微塑料广泛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目前,全球每年塑料生产量高达3.35×t(吨),但仅有20%的废弃塑料被焚烧处理或者循环利用。大量废弃塑料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不同环境介质中,分解转化成微塑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达到7.52×t,排入海洋的塑料碎片垃圾质量为(1.32-3.53)×t,被认为是全球产生海洋塑料碎片最多的国家。
陆地环境是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源头和主要汇集地,如污水、污泥和有机肥的施用,塑料薄膜的使用以及大气沉降等均可能导致土壤微塑料的累积。海洋同样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地。据统计,年全球由沿海城市向海洋输入的塑料垃圾高达(4.8-12.7)×t。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含量不断增加,全世界海洋漂浮的微塑料已超过5×个以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全球不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以及土壤、地表水甚至在饮用水体等介质中也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大量存在。
在水流和风力的传播作用下,微塑料可谓已经占据地球的各个角落,科学家已经在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微塑料的危害
微塑料的粒径较小,易被生物误食,如在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等生物体内都发现了大量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一旦被生物摄食进入体内,将对生物产生机械损伤,造成进食器官的堵塞,阻碍动物继续进食,或者引起假的饱食感,最终导致生物摄食效率降低、生长缓慢、受伤或者死亡。极小颗粒的微塑料甚至可能进入动物血液和淋巴系统,堵塞血管和破坏血管壁。
同时,在塑料生产过程中,为了使塑料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常加入一些增塑剂等化学成分。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多溴联苯醚等增塑剂属于内分泌干扰物或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它们不与聚合分子结合或结合作用很弱,在微塑料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将逐渐被释放出来,进入生物体内,改变生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影响其生殖和发育等。
此外,微塑料由于疏水性和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富集高浓度的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烃类、重金属等持久性污染物,如聚乙烯微塑料(10-μm)上多氯联苯类物质的富集浓度与沉积物浓度相当,而当微塑料粒径降至纳米级(70nm)时,其吸附能力还将高出1-2个数量级.当微塑料颗粒和有机染污物的结合体被生物摄食后,其中的化学物质在生物消化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释放,对生物产生复合毒性效应。而且,微塑料由于稳定性高、质量轻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随着水流做长距离的迁移,成为微生物、藻类和虫卵等附着生长的载体,为这些生物传播提供了载体条件。当附着有生物的微塑料跨生物地理区迁移时,就可能导致生物入侵。
人体中的微塑料
由于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转移,人体中也必然存在微塑料,科学家在人类粪便中检测出多种微塑料。早期,人们可能只意识到人体可以通过饮水和食用动物食品直接摄取到微塑料,但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也能够吸收一定粒径的微塑料,也就是说微塑料也可以通过蔬菜进入我们体内。微塑料在人体内无疑会产生和动物一样的毒害作用,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也许,你曾经无意中丢弃的一个塑料袋,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已变成微塑料进入土壤或水体,被蔬菜吸收或被余下吞食,此时已经富集在你的身体里。
怎样防治微塑料污染
正如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塑料产品的影子,微塑料已经布满我们生活环境的各个角落,随时有可能进入生物体内。一定程度上,微塑料污染比其他污染物更可怕,因为它的污染范围实在太广,每个人都可能是这种污染的制造者,也将是这种污染的受害者。而且,目前还没有应对这种污染的方法和对策。
此时此刻,我们并不该评判“塑料”这项伟大发明的是与非,也无需为曾经乱扔“白色垃圾”的行为懊悔不已,应该为打赢“微塑料防治战”尽一份力。
当前,一方面要加强研发微塑料污染的降解修复的材料、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微塑料的来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和应该成为后者的践行者,拒绝和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做到垃圾分类,让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材料为人类进一步服务,而不是成为贻害无穷的污染物。
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