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令人震惊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人类

发布时间:2022/6/6 14:09:31   
近日,科学家在国际环境期刊《Environment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篇调查研究指出,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类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科学家还警告说,这种无处不在的颗粒也可能进入身体的所有器官,引发炎症。微塑料是如何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如何进入血液循环?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荷兰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测试发现,他们中有17人(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其中,光是可量化检测到的塑料就有三种:一些人的血液中发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饮料瓶;另一些人的血液中发现了聚苯乙烯(PS),这种材料广泛用于食品包装;还有一些人血液中发现了聚乙烯(PE),这是一种经常用于生产塑料袋的材料。从以上相关数据中可知,我们平常接触到的一切含有塑料成分的食品、饮品包装,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摄取”到微塑料的途径。拿瓶装水举个例子。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找来了9个国家11个品牌的瓶瓶装水,对里面的微塑料含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这瓶不同瓶装水中,瓶里都含有不同数量的微塑料颗粒,而所有的微塑料含量加起来,大概每公升水中就含有个!要知道的是,我们平时在喝水的时候,是不会关心瓶装水里是否含有微塑料的,并且如果不采取特殊的观察手段,我们常人的眼睛也是无法分辨出微塑料来的。当然了,除了瓶装水外,各种方便食品也同样是我们大量“摄取”微塑料的祸源。有些颗粒大一点的微塑料,可能不会被我们吸收,在消化道里走一遭便被排出体外。但有些颗粒小的微塑料,则会有被吸收甚至进入血液循环的可能,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防不胜防的。

可能引起人体炎症和细胞损伤

早在年,RichardThompson在《Science》上便提出微塑料这一概念,泛指那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塑料颗粒,至于微塑料最小能到多少,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准确答案,但是我们能确定的最小微塑料颗粒,已经达到了纳米级。这是什么概念呢?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大约在0.1毫米,而人体最小的细胞则是淋巴细胞,直径约为6微米。取中间值来看的话,人体内细胞的平均直径大概在几十微米左右。跟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比起来,直径足足相差了三四个数量级!这样一来,很难保证有些微塑料不会在我们的体内、细胞内来回穿梭……并且此前也有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胎盘会对50、80以及纳米的PS(聚苯乙烯)、PP(聚丙烯)微塑料产生渗透性,结合前面关于血液中发现微塑料的研究结果,可以简单理解为,这类微塑料将会从血液渗透进胎盘,对胎儿的营养吸收和健康产生影响。有业内人士分析,因为微塑料在身体之中相当稳定,长期堆积会导致血管栓塞是第一大影响。若通过血液进入循环系统,在肾脏或其他器官中累积,可能会诱发应激反应,造成器官或组织损伤,这是第二大影响。如果塑料微粒进入身体之中,产生了细菌性物质,这是第三大影响因素。同时还有塑料微粒可能进入与身体其他细胞结合等等,也可能带来更多的影响。未参与这项研究的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研究人为污染物的AliceHorton博士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发现,因为微塑料已经在实验室中被证明可以在实验条件下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这项研究证明了微塑料不仅在整个环境中弥漫,而且也在我们的身体中弥漫。这种情况的长期后果仍不清楚。”研究人员表示,微塑料是否存在于血浆中或由特定的细胞类型携带,以及这些细胞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将微塑料穿过粘膜转移到血液中仍有待确定。如果血液中的微塑料确实由免疫细胞携带,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暴露是否会潜在影响免疫调节或对免疫疾病的易感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整体上来讲,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可能带来更多的连锁效应。这相当可怕。不仅是人类,海洋生物等也在受影响,并且可能也形成了循环。

人类该如何应对?

对于塑料产品,人们有着复杂的态度。

因为塑料不是敌人,它创造了许多社会效益,并有可能减少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一种物质对人类有用才有可能被大量制造出来,因此全球塑料年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万吨增长至目前的约3亿吨,原因也在于塑料十分耐用、廉价、轻质而且用途广泛。有鉴于此,国际社会达成了一种主流意见,塑料及其产品是无法禁止的,但是可以加强管理和减少使用塑料产品。年以来,联合国环境署一直致力于开展降低塑料污染影响的活动,也就是要消除“一次性塑料产品的过度使用与浪费”,禁止或不鼓励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问题在于,人们使用的塑料量日渐增多,但对此类产品的管理能力并没有跟上。因此在限用塑料产品的同时,也要找到替代塑料产品的材料和产品,或者研发不污染环境的可降解塑料,以更循环的方式使用塑料。科学家们也在探索相关方法。一种典型的方法是用细菌or真菌吃塑料。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科学家,都研究过如何用细菌吃塑料,例如他们就发现,一种叫做塔宾曲霉的真菌能分泌一种酶,让PU(聚氨酯)快速分解。此外,包括饮料瓶中经常采用的PET,也已经有科学家发现了对应的细菌能把它分解掉。不过这些真菌和细菌分解塑料也都需要一定条件,目前还处于进一步研究的阶段。另一种方法是“手动”分解塑料。最近,瑞士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就首次成功通过一种溶剂,将一种塑料长链聚合物分解成了简单分子,效率达到92%。据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溶剂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塑料的二次利用。例如将塑料变砖、或是用来铺路,甚至还有国家搞出了专门的塑料银行来回收这些制品。实践证明,只有多种方式并举,才有可能减少人体摄入大量的微塑料,从而降低微塑料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潜在伤害。

◎组稿:陈相利

◎来源:科普观中国生物技术网潇湘名医量子位

往期精彩回顾

夫妻间该不该谈钱?谈了更快乐

遥控脑回路?科学家做到了

“天宫课堂”背后的秘密——看太空直播靠的是这座“桥梁”

飞行安全检查单被称为“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包括哪些内容?-扫码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