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介绍 >> 考古处发现2000多件塑料,是人类世留下
本文参加百家号#科学了不起#系列征文赛
作者/吴一千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材料,在工业和农业上也应用广泛。根据《科学进展》,目前人类生产的塑料至少83亿吨,并且很多都变成了垃圾。令人头疼的是,这些垃圾一旦进入自然环境,就会被大风和河流带到更远的地方去,而进入海洋的塑料,也会受到洋流的作用,进行“长途旅行”。所以,目前除了地表,连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深海处也受到了塑料的污染。
塑料几乎是“无孔不入”。最近科学家在英国威尔士一个人类古代遗址处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了大量的塑料,准确地说,有多件,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铁器时代遗址处发现的塑料是什么?
考古地点是一处铁器时代的村庄,距今约年。因为地球上单质铁很少见,而且铁的熔点(摄氏度)高于铜(摄氏度),所以古人先掌握炼铜,后掌握炼铁,所以先经历青铜时代,后经历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的标志是可以冶铁和制造铁器。
在铁器时代,村庄里发生了大屠杀,类似庞贝古城的火山爆发一样,人类活动几乎瞬间停止,把当时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当然了,图中的茅草屋是科学家根据遗迹,按照古人的技术复原的。这些茅草圆屋代表着铁器时代,也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这些茅草屋是近40年前复原的,多年来,一直有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和学习。这样简陋的结构,矗立了近40年还没倒塌,这也说明古人的智慧确实很厉害。
虽然茅草屋是约40年前重建的,但是逐渐变得腐朽不堪,一开始科学家想研究建筑材料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但随着调查进行,出现的大量塑料成功地吸引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力,于是他们转而研究起这里的塑料了。
这些塑料都是近40年来,参观遗址的游客和学生留下的,主要分为3类:吃的、喝的和饭后糖果,科学家对每个塑料进行测量与编号,一共发现了多块塑料垃圾。
遗址处乱扔垃圾,难道公民素质就这么差?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这些垃圾多半是儿童丢弃的,比如糖纸、玩具铲,还包括可能是意外遗失的东西,比如一副眼镜,还有一部分是掉到了缝隙中等,清洁工也难以打扫的地方。
人类进入了塑料时代?
这样的研究,看似无聊,实则意义重大。过去,科学家曾对海洋中、陆地上、甚至人体内的塑料进行了研究,然后得出结论:塑料这种东西真的是无处不在。
但是没人研究过遗址,为什么?因为遗址可以算是人类保护的相当好的一片地方,为了保证遗址的“原汁原味”,清洁工作是相当到位。但就在这样干净的地方,约40年后,依然“出土”了大量的塑料,这也说明塑料真的是深入到了地球的每一处“毛孔”,无处不在了。
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加剧了,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把人类世划分为一个地质年代,具体时间是18世纪末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
每个地质年代都有自己的标准化石,正如寒武纪的三叶虫、泥盆纪和石炭纪的珊瑚、中生代的菊石、新生代的有孔虫等。我们人类世的“标准化石”,极有可能是塑料。想象一下:未来人在发掘人类世的遗址时,判断依据是:有无大量塑料。
继青铜时代和塑料时代,目前人类可能正处于塑料时代中,因为生活中几乎离不开塑料,大到飞机,小到手机,里面都有塑料的身影。
人类为何害怕塑料“泛滥”?科学家为何不安?
因为塑料主要是合成树脂制作的,基本就是人造产物,因为塑料很轻、耐腐蚀、绝缘性好,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超市中的塑料袋、农田里的农膜、飞机或汽车的部分零件等等。当塑料进入自然界后,很难被微生物分解,一般要经过几十年到上百年,比如钓鱼线分解,需要年左右。
在塑料被分解时,首先会遭受物理破坏,被不断撕裂成小片,甚至碎成颗粒状,或者称为微塑料,在风和河流的作用下,散布到世界各地,甚至被鱼虾等小动物误食,然后随着食物链循环,最后进入人体,破坏我们的健康。
根据《经济学人》,塑料垃圾只有9%被回收利用,另外12%被焚烧,剩下的会被填埋或扔到自然环境。这数据切实反映了生活,因为回收塑料比生产塑料费钱,所以几乎没人愿意回收,大部分塑料垃圾都会流到自然界中。
让科学家不安的是,塑料对自然生态产生了破坏。比如流到海洋中的塑料,不仅伤害了海洋生物,还制约了人类去利用海洋,比如海盐的提取,渔业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而留在土地中的塑料,也会渗入水源,污染我们的饮用水。
总体而言,人类短期离不开塑料,但是塑料的危害却无处不在,人类对塑料可谓是又爱又恨。甚至比较干净的历史遗址都被垃圾“侵袭“了。虽然未来可能发现新材料取代塑料,但一时半会儿我们还离不开。有科学家在面包虫里发现了能分解塑料的细菌,但还处于试验阶段。虽然个人很难不用塑料袋,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不仅对整个环境都有益处,而且对我们自身的健康也更好。
参考资料周倩,章海波,李远,等,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科学通报,,第60卷33期Mytum·H,Meek·J,TheIronAgeinthePlasticAge:AnthropocenesignaturesatCastellHenllys,Antiquity,,1-17Theknownunknownsofplasticpollution,TheEconomist,/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