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发展 >> 国产剧太ldquo塑料rdquo
国产剧的“塑料感”来自哪里?
昨天,《北辙南辕》迎来大结局。
不仅在豆瓣迎来4.7分历史新低,还被diss上了热搜,大家认为这部剧体现着浓浓的“塑料生活感”。
的确,某种程度上来说,国产剧之所以位于鄙视链最底端的原因,或许就在于这微妙的“塑料感”。
在早期,这往往是由于预算有限,服道化以及拍摄手法的落后而造成的。
但细看《北辙南辕》的创作班子,从台前到幕后的确都是“人均大咖”。
拍摄手法、镜头调度再到美术置景上,都是可圈可点。
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国产剧,为什么依旧“塑料”?
小印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其实在于电视剧构想的人物依旧片面刻板,而情节叙事更是呆板单一。
很多人吐槽《北辙南辕》的点在于这部剧过于“悬浮”。
虽然剧集打着“女性成长”的标签,但内容却见不到真诚——剧中人均别墅大平层,各个开公司合伙人。
比如戴小雨,她在国外生活五年,发现未婚夫没离婚愤而回国,回国后就因为颜值高能喝酒,而被大老板请去做公关。
再比如冯希,她只做过微商和代购,几个投资人就把餐厅经营交给了她,仿佛根本不在意到底能不能赚钱。
女主角们的钱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找不到现实生活里的挣扎与女性们所面临的困境。
脱离现实的悬浮感不单是《北辙南辕》的问题,回顾近几年的国产剧,近几年被吐槽的最多的点,也是叙事与人物塑造上。
尤其是职场剧,涉及到某些专业领域时,更是“塑料泛滥”重灾区。
脱离现实的职场情节与人物设定让人看得十分膈应。
男主不是身价过亿的霸道总裁,就是金光闪闪的行业大神。而女主角却又总是沦为被保护的对象。
尤其是当剧中人物为了彰显自己的职业身份,一本正经地说出那些蹩脚的台词时,屏幕面前的小印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社死现场”。
更过分的是,一些国产剧直接把偶像剧套路强行摁到新的职业背景下,也不管这到底是是否合乎职业本身逻辑。
这几年火热的电竞剧,就经常出现许多连职业选手都忍不住下场吐槽的情景。
除此之外,国产剧严重的“注水”现象更稀释了叙事的节奏,整体情节在拖延之中更加被降低了观赏性。
没有立体的人物塑造,丰富的叙事方式与严密的逻辑感,这样的国产剧往往在很多人眼里就天然带着一层“塑料感”,被迫居于鄙视链最底端。
不过,小印不禁想问一句:这都了,为什么电影大导来拍电视剧,依旧会有“塑料感”?
这本身可能与剧作团队对于女性的刻板认知,以及编剧自身生活圈层有关。
但小印觉得,这跟讲故事的手段也有着莫大关系。
怎样让故事变得更加“高级”?
在探讨为什么大导“下凡”拍电视剧翻车前,我们先来聊聊,到底什么才算是一个“好故事”。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一些故事看起来比较“高级”?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首先,选择怎样的叙事方式很关键。
这将会影响观众的观看视角,并对整体剧情走向有很大作用。
许多人认为,对电视剧来说,多线叙事要比单线叙事更为丰富。但并不意味着多线叙事就一定能讲好故事。
更为正确的做法是,在多线性叙事中,同时有逻辑的让人物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整体性的故事。
细数这几年来的电视剧,许多优秀的国产剧都被夸赞颇有“质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很好地处理了主线与副线的关系。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
它突破了原著小说中单一的线性叙事,用“1+N”——一条主线N条副线的形式,更让故事从单纯个人英雄式的冒险扩展为一场复杂的朝堂政权斗争。
剧情主线虽然围绕着张小敬个人追查狼卫纵火事件展开,却又塑造出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引发着人们的共情。
颇有抱负的靖安司李必,老谋深算的右相李林甫等等,并且这些相互关联人物的每一步动作,都深刻影响着主角的命运。
这让整体剧情看起来更有完整性。
《隐秘的角落》实际上也采用了与此类似的多元视角方式,观众在三个小孩与张东升之间切换。
在理解角色的不甘与犯罪动机的同时,又能够留有无尽的悬念,让人物形象在多元视角的展现中得到了丰富。
除此之外,在剧作中加入不一样的手法,也能够让故事更加意犹未尽。
比如英国编剧们就热衷采用各种暗喻和隐射,来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与忧虑。
《黑镜》中经常会创设一个新的背景,来对现实社会进行影射。
其中《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将背景设定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用全新的系统对社会等级进行隐喻。
反乌托邦式的叙事手法,让整体立意更为深厚,批判性地使观众反思人类与科技的关系。
但电视剧里这些独具创新的桥段与叙事,都来自于哪里?
至少在当下的电视剧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编剧们不断从自己的文化传统,甚至其他领域挖掘到灵感。
从不同国家的剧集里可以看到,他们独具特色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民族和国家擅长的那部分。
对英剧来说,他们的剧集受古典戏剧的影响较大。
因此更倾向于用短小精悍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台词的递进,人物复杂的关系来推动剧情。
经典英剧《九号秘事》的“沙丁鱼游戏”,一群人的恩怨情仇因躲在同一个衣柜里而环环被揭秘,看到最后观众只觉得信息量爆炸,细思极恐。
而美剧,则发挥着好莱坞类多元“类型剧”的传统,不断在故事之中杂糅新的特点,让整体剧情更加复杂而不可预知。
比如《实习医生格蕾》将医疗剧和情感剧综合,《豪斯医生》则将探案手法引进医疗剧,医生用刑侦手法探究病患的生活来辅助诊断。
所以,电视剧难道天生就比电影低一档吗?
恐怕不是。
这些高级有趣的故事往往融合了更为新鲜的叙事手法。
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不断从戏剧、电影等传统之中,获取突破自我的来源。
一些国产剧之所以让人感觉质感欠佳,恐怕正是缺乏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
电视剧不如电影,是谁的傲慢?
为什么我们的编剧很难创造出好故事?
诚然,如许多文章所分析的那样,国产剧讲不好故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大陆电视剧工业体制有很大关系。
在流量当道的当下,明星演员依旧是权力中心。一些明星演员甚至会带自己的编剧进组,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剧本的修改。
编剧无法掌握实际话语权,难以写出令人满意的剧本作品。
但在关于《北辙南辕》的这场争议之中,小印又看到了另外一层东西。
在影视圈一直存在的鄙视链里,看电视剧的似乎就比看电影的low一截。
电影大导拍网剧,被称作是“下凡”;而编剧在回应自己的剧本“悬浮”时认为,是因为自己与观众的“圈层不同”。
你看不到创作者与电视剧观众之间试图沟通的痕迹,两者似乎直接放弃了这种对话。
这种心态也十分别扭,一边想用成长故事讨好观众,却又总对观众带着莫名的偏见。
实际上,电视和电视剧只是侧重不同。
电视剧更注重对于故事、对人物的塑造,而电影则相对更注重技术,二者并没有高低之分。
当创作团队都带着对电视剧的固有成见去创作剧集时,自然很难仔细考量剧本的质量,琢磨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谈不上在创作上进行突破。
某种程度上,或许是我们的傲慢阻碍了对于国产剧的探索,导致内地电视剧总是以一幅“塑料”的面孔出现在观众眼前。
正如小印所提到的,无论是网剧,电视剧还是电影,它们都需要不断地突破,从更多的文本、更广阔的现实之中获取真切的故事,丰富的叙事方式。
在这个层面上,小印认为,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台剧对于国产剧很有借鉴意义。
多年前,台剧的代名词还是“傻白甜”偶像剧,但这些年来诸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想见你》《谁先爱上他的》已然突破过去的框架,成为现象级的剧作。
这一代的导演没有囿于过往的套路之中,而是不断寻求现实新的土壤。
他们或是尖锐探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责任的承担,又或者是将独特的闽南文化融入到女性成长历程中,关照现实状况时,又很好地融合了自身文化。
这与影视圈人士主动的探索与“自救”不无关系。
台湾“植剧场”计划邀请了著名导演编剧进行参与,在创作出高质量作品的同时,又培养出一批新型创作人才。
精良化的生产模式之下,小成本得以撬动高质量剧集,最终获得整个影视圈的良性循环。
无论如何,影视创作都是一项集体工作。只有当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心打磨过,才能够最终创造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或许,只有当我们的创作团队真正放下自己的偏见时,国产剧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新的机会。
作者:AKI责编:疏风「小印安利TIME」-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