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市场 >> 塑料垃圾处理三大难题
既然有多种处理模式,为什么塑料处理仍让全球挠头呢?
首先,塑料产量太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塑料产量的增长速度比任何其他材料都快。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联合国环境署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自然环境中。目前,全球每年用掉的塑料袋多达5万亿个,如果一个个排开,可以覆盖两个法国。
其次,无论是化学方法还是物理方法转换利用,均面临一个困难,即回收的废旧塑料品种混杂,不易鉴别分类,另一方面又特别不干净(如一次性饭盒),清洗非常困难,回收成本很高。分拣是决定材料复用经济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分拣技术发展很快,很多自动化分拣线已经投入使用,可非常准确地对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分拣处理。而这个分类过程必须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完成的环节,比如经过家庭第一次分类后,将塑料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可回收(资源)”三大类;回收企业再进行第二次分类:将可燃垃圾单独集中,将不可燃垃圾进行破碎分选,将可回收塑料按类别集中;再由废弃物处理企业进行最终处理。
再次,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成本与收益问题:塑料垃圾的综合处理成本是否低于资源再循环利用后所创造的综合价值。这个综合价值既包含经济价值,也包含社会价值。而综合处理成本是一道看不见的门槛。因为这个领域的特点是,既要占用大量劳动力,又要很高的技术(资本)。比如焚烧炉的环保措施要高于煤炭发电厂;废塑料的筛选机就是大型精密仪器,其一台光电分选机的价格就很高等。同时,在塑料垃圾回收过程中,有收集、运输、分拣等工序,又需要大量人工,而发达国家普遍不愿在相关领域提供如此多的劳动力。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塑料垃圾处理最终其实是市场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相关处理技术,发达国家在相关技术领域更加先进,但因为他们觉得成本上不划算,因此就要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处理方式——将塑料垃圾大量出国到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