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优势 >> 育儿心理学李雪琴的塑料袋理论,才是真
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听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是李雪琴在一档综艺节目所讲的观点,大家都称之为“塑料袋理论”。
她说:“在我们东北老家,有一个习惯,就是攒塑料袋,不管是什么袋子,外卖袋、买菜袋等等,都放在一个柜子里,攒起来,什么袋也不舍得扔。
当有一天,你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去装一个你的东西时,你就把那个柜子打开,总有一个袋子适合你。
所以,我的人生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规划,我的人生是走在捡塑料袋的路上,捡到什么是什么,你说我们每天夜以继日地刷题,每天奋斗,就一定能爬到金字塔塔尖吗?
也不一定,但是我会得到一个塑料袋。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学历也好、机会也好、运气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捡到的一个东西。”
听起来虽然是很简单、很生活化的一个场景,但仔细想想,却觉得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有过一些人生经历之后,更觉得这话有道理。在思考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词,叫“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顾名思义一种推后的满足感,在发展心理学的概念中,是指学会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是由心理学家罗滕伯格提出来的,用于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塑料袋理论”的日常化与延迟满足的心理概念,看起来就像两条平行线,但却在某个层面,这两个理论能够很好的交融。
收集塑料袋的行为,本身就是在积攒某一种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总有一个袋子会让你得到满足,而这就是一种延迟满足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说:“延迟满足感,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也许有些人在收集塑料袋的时候,只是出于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个习惯来源的背后,收集的人,一定有在考虑这些袋子未来的用途。
延迟满足不是控制需求
之前有一位朋友跟我讲,自己在育儿过程中,会使用延迟满足来让孩子变得更听话。出于好奇,询问她如何使用。
她说:“我举个例子,比如以前我家女儿哭闹的时候,我总是会第一时间过去抱她。后来学习了延迟满足,我觉得不能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这样容易惯坏孩子。”
看了看窝在身边的女儿,她接着告诉我:“现在我女儿很独立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遇到问题就让我抱。而是我伸手之后,才会走过来。”
怯生生的小女孩让我明白一点,朋友使用延迟满足用错了方法。孩子2岁多,正是对父母依赖的时候,如果哭闹的时候,朋友能第一时间抱抱她,这会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真正满足她内在的需求。
而妈妈以容易惯坏孩子为由,延迟满足为理论,并非把孩子教育的更加听话,而是增加了孩子的不安全感,所以才会在每次哭的时候,看着妈妈等待拥抱。孩子的安静是在试探,看妈妈是否爱她。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一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是家长将延迟满足作为一种手段,来“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误解的使用方法,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没有主见,是一种比较可怕的方式。
如何正确使用延迟满足
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过一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先后选择了名3-6岁的幼儿进行实验。
过程中,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棉花糖,要求如果在15分钟内没有吃到棉花糖的孩子,将会再获得奖励,而在过程中,吃完的孩子,则不会再给予奖励。
实验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吃掉了棉花糖,而另外的三分之一则得到了更多棉花糖的奖励。追踪多年后发现,控制没吃棉花糖的那部分孩子,大多在社会中获得较高成就。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果一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