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优势 >> 痛心文化正在被塑料垃圾掩埋
现代生活,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络,离不开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塑料制品。
祖父母那一辈把塑料读作“塑(音硕)料”,这个读音在港台还有保留。不过到了我们这一代,这个读音已经没有了。不过这也足以说明塑料历史之久。
如今,塑料更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超市购物,购物框是塑料的、包装袋是塑料的;去理发店理发,发卡、吹风机壳体等等是塑料的;去餐厅吃饭,餐盘、筷子、碗盘都是塑料的,如果你打包带走,当然也是用塑料饭盒或者塑料袋;去海边淌水,要穿一双塑料凉鞋;夏日防漏,要盖一块塑料纸;种地要用塑料地膜,手机套着塑料外壳……若是没有塑料制品,我们的生活便缺少很多东西。
但是,我们在享受塑料制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我们正在被以塑料为首的垃圾掩埋的事实。
某个施工现场,用挖掘机开挖作业,深度5米。上面四米是土壤,挖起来很便捷。但是从4米往下,却是一层厚厚的垃圾。塑料袋、拖鞋、砖头、碎石、破衣服……其中,最多的是塑料袋,花花绿绿,各种颜色的都有。
这些垃圾被埋在这里多久了?没有人知道。周围是一片小区,很干净。每天都有环卫工人和清扫车进行打扫,街面上一尘不染。路边是绿化带,法桐、紫叶李、玉兰、海棠、冬青、松柏,四时悦目。但是谁能想到,干净的街面下面,却是如山的垃圾。面上干净,地下肮脏。
就像城市里的垃圾问题。很多城市都在创卫,可惜啊!白天干净,晚上肮脏;面子上干净,底下肮脏。有段时间我晚上跑步,小区一周全是垃圾发酵的味道,令人作呕。
我们有句话叫“眼不见为净”,还有句话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不好的东西,肉食者们喜欢选择性视听障碍。回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等到问题到了眼皮子底下、不得不看见时,已经是束手无策。
而在农村,白色污染更是触目惊心。现在地里破碎的地膜多过粉碎的秸秆,沟渠里经常飘着塑料袋。以我们那里为例,种菜二十多年,随便抓一把土,绝对能发现地膜。虽然现在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是太贵了,农民都舍不得用。
农村的猫狗处于散养状态,什么东西都吃。经常在路边见到猫狗的粪便里有未消化的塑料袋,那是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连包装一起吃了。说起来很恶心、很残忍,可这是事实。
有一年我家刮来了一块泡沫塑料板,结果家里的鸡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一个劲地啄食。幸亏我们及时发现,将泡沫拿走,鸡们才停了下来。反正在鸡的眼里,这种白色的、绿豆大小的颗粒,与植物的种子无太大区别。可能还要更可口,因为种子硬,泡沫软。
同样的例子是我家树上的鸟巢。每年,都会有一对卷尾在我家的树上筑巢,用细草和棉絮编制一个茶杯大小的窝,产下四枚蛋,借着夏日的热闹生儿育女。可是,最近这些年,鸟窝里混进了塑料绳、塑料纸等东西。它们仍旧每年定期哺育后代,但此巢已经不是当年的巢了。
在一些著名景点,白色污染犹有过之。如泰山脚下很多沟壑中,是随处可见的塑料袋、方便面袋;如陶山的灌木丛中,塑料垃圾随风舞动。在以水出名的不少景点,山清水秀,水中塑料袋和水草一起摇摆……
诸如此类,早已司空见惯。
其实,早在年,有关部门即出台了“限塑令”。可惜,除了政策刚刚出台的那段时间,它就变成了“一纸空文”。十三年过去了,塑料的使用有增无减,白色污染有增无减。超市的购物袋虽然收费,但是几毛钱的价格没唤起多少人的节俭,反而成了超市的一项重要收入。
当下的社会已经离不开塑料。一刀切,强行关闭,是不可能的。如前年鲁西北某县还引进了一家塑料制品生产厂家,那是当地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不发展是不可能的,没钱寸步难行,这道理搁在哪里都行得通。但是,污染又不得不治理。用塑料制品,是饮鸩止渴,可是,在毒死与渴死之间,总要作出选择吧?
最可怕的是,如今塑料已经进入食物链。说不定等我们这代人百年之后,在火葬场留下的不是舍利子,而是耐高温的塑料球。
以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反对过度包装的。有些时候在楼下买菜,能用手拿着,绝对不会要袋子。去超市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想,该买个竹篮,以后去购物的时候带着,环保为上。
我不想我们的文化被垃圾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