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前景 >> 玻璃行业研究与投资分析报告行业景气高位延
(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孙伟风,冯孟乾)
1、浮法玻璃行业:当前时点如何看玻璃价格
1.1、复盘:“控供给”奠定本轮牛市基础,“强需求”是行情引爆器
本轮浮法玻璃行情的周期始于年供给侧改革;16年之后,浮法玻璃行业在产产能始终维持在9亿重箱的中枢水平,供给端得到有效控制。近两年房地产竣工修复带来的需求释放是催动浮法玻璃价格持续上行的重要引擎。
1.2、严控供给,周期属性弱化
供给侧改革以来,行业景气整体呈向上趋势
区别于水泥行业,玻璃产线点火投产后需进行连续生产,因此供给具有刚性特点。玻璃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熔窑内高温加热配合料,熔窑寿命一般为8-10年,由于其开启成本较高,停产复工往往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因此难以做到类似水泥熟料产线的随时关停。玻璃熔窑一经开窑,必须长期保持生产状态,导致供给具有刚性。
玻璃重资产属性较强、产能建设时间长、供给弹性较弱,市场历来视其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当需求增长快于供给增长,表现为供给偏紧、行业景气上行,则会吸引更多产能加速投放,导致供过于求,之后就会使得价格见顶向下;反之,价格下滑至低位,使得行业利润空间压缩,供给扩张速度也会减缓,供给增长慢于需求增长,又将逐渐出现供给缺口,价格则重新步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供给侧改革之前的玻璃行业呈现出典型的强周期特点。年我国浮法玻璃产能仅3.84亿重箱,由于没有新建产能限制,随着需求持续向上,供给快速释放,至年底已有12.33亿重箱。在此期间两段典型的供需错配,带来价格的剧烈波动:1、为应对年经济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国家“四万亿”政策出台,下游需求增长快于供给,玻璃价格从年初的58元/重箱,涨至年底的84元/重箱;2、“四万亿”过后,需求拉动力度逐渐减弱,但此前行业高景气行情已吸引供给的快速增长,使得供需基本面持续恶化,价格至年底跌至53元/重箱。
供给侧改革严控新增产能,叠加环保监管趋严,我们认为玻璃行业周期性已明显弱化。年11月,国家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5月份,工信部出台《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严禁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压减过剩玻璃产能,并在之后要求确有必要新建的产线,要严格实施产能置换。年,我国玻璃设计总产能为12.7亿重箱,至年为14.0亿重箱,5年产能仅增加1.4亿重箱,扩张速度已大幅放缓。
新增产能受限以及在环保监管压力下,总产能基本保持不变,在产产能亦相对稳定,年初为9.13亿重箱,年5月底为9.76亿重箱。在产产能与总产能的闲置缺口约为4.24亿重箱,除正常冷修部分外,其余多为僵尸产能,因环保或企业经营问题恢复生产难度较大。供给端的有效控制,为供需基本面的稳定奠定良好基础,年至今,玻璃价格中枢整体呈现抬升趋势,景气向上大周期已持续将近6年。
“冷修+复产”主导供给变化,调解供需平衡
新增产能受限背景下,“冷修”与“复产”对行业供需平衡起到重要调解作用。冷修是指在玻璃熔窑窑体到期后,全线停产对其进行更换或修补,待重新达到生产条件方可复产,一般而言冷修时间较长,短则3-6个月,长则半年以上。未及时冷修的产线虽仍能生产,但效率会打折扣,并存在安全质量隐患,因此向后推迟冷修时间亦有限。除了窑龄原因,玻璃市场行情是生产企业规划产线冷修和复产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冷修和复产也将直接影响当期在产产能供给,进而影响供需结构和玻璃价格走势。
具体而言:市场高景气之时,企业会依靠热修适时延后冷修节点并加快已冷修产线的复产,缓解供给紧张局面,压制玻璃价格;在市场行情向下时,企业则会积极安排到期产线冷修并延长复产时间,缩减供给,改善供过于求的状况,利好玻璃价格。
1.3、房屋竣工面积修复拉动需求增长
下游以房地产领域为主,属于竣工端产品
玻璃行业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占比超过70%,应用一般是在建筑封顶以后,与电梯等产品一道进行安装,随后房屋可进入竣工交付环节。
房屋竣工面积相对玻璃需求具有滞后性,并非玻璃需求的直接观测指标,但可提供定性趋势分析。虽然建筑玻璃需求和房地产竣工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实际玻璃需求领先于房屋竣工面积指标,无法用竣工面积做前瞻或同步指引。然而,对房屋竣工面积变化的趋势性判断,可以为玻璃需求的定性分析提供帮助,毕竟竣工前要进行玻璃安装。
理论上,房屋新开工与销售面积对玻璃需求预测具备一定指引作用。以期房为例,房地产链条正常传导路径为:拿地—新开工—销售—施工—竣工,在房屋临近竣工的之前半年时间,玻璃订单开始陆续下达,因此通过新开工和销售面积的指引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出之后的玻璃需求量。
竣工需求集中释放,带动浮法玻璃行业供给阶段性失衡
前期房企的“高周转”战略延缓施工节奏、拖慢竣工进度,进而压制玻璃需求,并弱化了房屋新开工与销售对玻璃需求的预测效果。从逻辑上探讨,新开工之后必有竣工,只不过新开工与竣工之间通常会有一定周期的滞后,而这“滞后”的长短通常为地产开发的节奏、以及建筑企业施工周期的变化。总体而言,01-11年新开工-竣工周期约2年;12-16年新开工-竣工周期约3年;16之后,新开工-竣工周期或拉长至3.5年以上。新开工-竣工周期的持续拉长,与地产商转变为高周转经营模式有关(重销售、轻竣工),另外由于精装房渗透率的逐步提高,施工周期也会相应变长。近年竣工数据曾长时间处于底部,年-年,新开工面积分别增速为7.0%、17.2%、8.5%和-1.2%;竣工面积增速分别为-4.4%、-7.8%、2.6%和-4.9%。
在期房交付周期的刚性约束下,年以来房地产竣工开始修复,尤其“三道红线”出台,加速这一趋势,带动玻璃需求释放。由于期房一般有刚性交付周期,因此前期积累的竣工需求在年开始逐步释放,房企加快施工,当年8月份之后,房企建筑工程投资增速也开始回升,全年房屋竣工面积增速自年以来首次转正,达到2.6%。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加快竣工有利于房企削减预收账款,降低负债并增厚股东权益,从而降低触线风险,导致竣工进程进一步加速。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增速仅下跌-4.6%,年1-7月,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增25.7%。房地产竣工数据在持续修复当中,地产产业链向竣工端传递的过程中,玻璃需求也随之不断释放。
1.4、判断建筑浮法玻璃价格仍将高位震荡
下半年才是真正的旺季,玻璃价格整体将维持高位
年H1玻璃库存持续低位、价格不断走强,整体呈现出“淡季不淡”。根据隆众资讯数据,在当前玻璃市场火热行情下,上半年仅冷修和停产6条产线,合计日熔量t;而新建和复产点火产线达到17条,合计日熔量t。根据wind数据,玻璃在产产能由年初的9.39亿重箱增加至5月底的9.76亿重箱,创近年新高。虽然行业持续高景气带动供给增长,但受益于下游需求拉动,厂家库存始终保持低位,在5月底,库存下降至.7万重箱,是近十年的低点,即使6月淡季累库也低于历史同期水平。整体而言,21年上半年玻璃行情完全没有走弱迹象,玻璃价格从年初一路上涨。
剔除僵尸产能,当前实际有效产能利用率或已接近90%,后续供给释放压力较弱。根据隆众资讯统计,年预计还将新点火产线4条、复产产线7条,合计产能t/d,不过考虑到投产节点以及产能充分释放周期,实际供给增长将极为有限。此外,当前窑龄超10年的生产线数量在16条左右,若其中有一半冷修,则将存在8条产线的产能缩减预期,按照单线平均产能t/d计算,约为t/d。
房地产竣工修复进程仍未结束,将持续带动玻璃需求。我们认为,玻璃供需偏紧态势将延续,进而支撑价格高位运行。年至年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达到.65亿平方米,但-年房屋竣工面积累计仅38.22亿平方米,即使考虑房屋竣工统计数据相对滞后,但在如此体量下,玻璃需求仍有较大空间尚待释放。
供给难有增量,需求主导玻璃景气延续
本轮玻璃与水泥牛市核心推动力不同——需求为主导。
16年至今的水泥牛市主要依赖供给端的持续压缩。近年来,水泥产量一直较为稳定,表明实质需求并未根本变化,主要得益于供给端的有效控制。由于产线开关成本较低,水泥供给弹性较大,可动态匹配需求变化。通过对供给端压制造成供应偏紧的态势,带动水泥价格持续攀升,并维持高位震荡。
玻璃由于新增产能受到强约束,供给相对稳定,价格上涨主要受益于需求拉动。年以来,玻璃“长牛”行情嵌套“短熊”,本质为需求周期所致:-上半年,“高周转”导致需求减弱——价格下行;年下半年竣工需求修复——价格上涨;年上半年疫情需求停滞——价格下行;H2至今,竣工逻辑继续演绎,积压玻璃需求强势释放——价格不断创新高。
政策要求仍将严控建筑平板玻璃产能,未来供给难有增量。作为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之一,在“碳中和”背景下,玻璃属于被严控的“两高”产业,新建产线面临的压力会不断加大。年7月,工信部再次修订出台《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明确光伏玻璃不受产能置换限制,但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比例维持不变(大气污染地区1.25:1、非大气污染地区为1:1),并将此前征求意见中提到的放开汽车玻璃产能相关条款取缔。此外严防“僵尸产能”复活,工信部提出三大“必须”:1、所有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必须实施产能置换;2、用于置换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产能必须是合规的有效产能;3、产能指标必须在各省每年3月31日前更新并公告的本地区年度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清单内。
影响玻璃需求的核心因素仍为房地产,而目前房地产销售数据较好,尚未看到明显向下拐点,因此玻璃需求具备支撑。房地产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稳”字当头,当前难以看到快速大幅滑坡的情形。且面对“三道红线”的压力,房地产“高周转”战略难以维系,地产链条将正常传导,竣工端玻璃需求即时释放。此外考虑到老旧小区改造推进、节能改造要求下“三玻两腔”的推行、玻璃应用场景拓展等因素,中期来看玻璃整体需求仍将以稳定为主。
我们认为,当前供需基本面仍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偏紧态势将继续支撑玻璃价格高位运行,不过需警惕政策指导压力和区域新冠疫情反复对玻璃价格带来的风险。
2、找寻浮法企业新一轮增长曲线
年供给侧改革以来,浮法玻璃企业盈利逐步向好,主要企业积累了丰厚利润。不过,由于浮法玻璃新增产能受政府严格限制,且长期视角建筑玻璃需求终将下行,故而主要企业扩产放缓或受阻,其将更多资源投向新型玻璃产品及工艺研发,目标打造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2.1、留存利润丰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成长性业务
长期视角,建筑浮法玻璃的需求终将下一台阶;但短期供需错配仍延续或逐步改善,故而相关企业可在未来1-2年乃至更长维度保持相对不错的盈利水平。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年,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为、98和亿元。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平板玻璃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随着年供给侧改革以来,浮法玻璃企业盈利逐年向好,但由于浮法产能扩张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企业再投资的路径阻滞,持续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留存利润。
近年来浮法玻璃企业开始不断进行产业链延伸或相关品类拓展,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期进一步熨平业绩周期性波动、增强自身成长属性,并有望带动估值提升。节能玻璃、光伏玻璃(超白压延玻璃)、电子玻璃和药用玻璃均是龙头企业下一轮突围的重点方向。
浮法企业积累的留存利润,将对新兴方向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旗滨集团为例,公司投建的电子玻璃、药用玻璃以及节能玻璃项目,投资额普遍在4亿以内,所用自有资金仅在1-1.5亿左右,在市场需求允许的条件下,公司现有资金实力足以保障产能的继续投放。光伏压延玻璃投资额相对较大,旗滨集团年投建的郴州t/d光伏产线项目投资额达到10.27亿元,其中自有资金3.8亿。以旗滨集团目前61亿的留存利润测算,足以支撑16条产线、合计1.92万吨产能的建设。
目前浮法企业业务拓展方向主要包括:节能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和药用玻璃,相关代表企业估值水平均高于传统浮法企业。截至年9月1日,耀皮玻璃(深加工玻璃)PE(TTM)为23X;福莱特(光伏玻璃)PE(TTM)为48X;山东药玻(药用玻璃)PE(TTM)为36X;南玻A(浮法玻璃、电子玻璃)PE(TTM)为20X,旗滨集团(浮法玻璃)PE(TTM)为20X。
2.2、成长性之一:解决浮法玻璃透光率难题,超白浮法或可应用于光伏面板领域
超白浮法用于光伏组件面板在技术层面具有可行性
出于对发电效率的要求,光伏组件通常采用压延法制成的超白压延璃作为封装面板,起到保护电池片和提升透光率的作用。与浮法玻璃相比,超白压延玻璃更高的透光率来源于其表面通过压制花纹有效减少光反射,同时增加不同入射角的透光率。据《双玻组件用背板玻璃材料的性能分析》一文分析,实验表明,以2.0mm厚度样品为例,超白压延玻璃的平均透光率为92%左右,浮法玻璃的透光率仅为88%左右。
提高浮法玻璃透光率的关键在于:降低含铁量、氧化还原程度并增加额外修正因素(镀膜等)。
1、降低含铁量的方式:选用更高纯度的硅砂以及更优化的原料配比工艺。原材料中,将石英砂铁含量控制在×10-6以下,则玻璃的透光率可以控制在91.5%以上,如果进一步降低含铁量,理论上透光率可以继续提升。此外需把控生产过程,减少铁杂质掺入,例如减少铁斗的磨损、使用更好的除铁装置等。2、减少氧化还原程度的措施:主要在于控制燃烧气氛,不断监测和控制好空气燃烧比。若玻璃颜色发白或稍发黄,则表明燃烧气氛控制较好。3、其余增加额外修正因素的方法:改善镀膜,进一步增强透光性;增加原材料中的脱色剂、氧化剂用量,可以使玻璃中着色能力较强的Fe2+氧化成着色能力较弱的Fe3+,达到减少光吸收的目的。理论而言,如果浮法玻璃通过选用更高纯度的硅砂、更优化的原料配方,控制合理的燃烧气氛,并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把关,则有望将浮法玻璃透光率提升至更高水平,满足光伏组件面板的要求。
面板减薄与硅片大尺寸趋势下,浮法玻璃更具优势。压延玻璃抗冲击性弱于浮法玻璃,且厚度越薄差距越明显。据《双玻组件用背板玻璃材料的性能分析》一文测试表明,1.6mm厚度下,浮法玻璃的平均抗冲击强度明显高于超白压延玻璃。在双玻减薄的趋势下,对面板的机械性能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超白浮法玻璃特性将会突出。
浮法玻璃的制作工艺决定了其更易制作宽幅较大的玻璃。在其制作工程中,无需克服重力,整个玻璃带成型过程均在密闭锡槽内水平进行,横向温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因此可以在加宽、加厚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进行宽幅更大的玻璃的批量生产。随着硅片尺寸趋于大型化,浮法玻璃更能贴合下游组件厂商需求。
我们认为,理论上超白浮法玻璃可以达到和压延玻璃相当的透光率,在优质石英砂等原材料供应充足且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凭借更优的力学性能,有望在光伏组件面板应用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超白浮法产品应用面板已获实质性突破
我国浮法玻璃企业正在积极进行超白浮法玻璃应用于光伏组件面板的尝试,旗滨集团通过不断的工艺调整,其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透光性能参数已可匹敌超白压延玻璃。
根据CPVT国家光伏质检中心相关数据,我们对旗滨集团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性能进行梳理:
1、对比传统浮法玻璃:旗滨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用料配方优化并进一步调整铁含量,2mm玻璃透光率可达到92%以上,可满足市场上光伏组件面板的要求。此外测试结果表明,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在波段之后的曲线与电池片曲线相匹配,并可放开红外透过部分波段,而传统浮法玻璃则不具备这一特征。
2、对比超白压延玻璃:以3.2mm玻璃为例,在透光率方面,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已经赶上了超白压延玻璃,甚至在光伏组件功率和平均CTM上更优。根据CPVT数据,从经济收益上来看,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光伏组件发电量高3%-5%。以1MW电站为例,按照上网电价0.35元/千瓦时,年0小时标准日照时间计算,新一代超白浮法玻璃光伏组件的年发电量为万度,收入36.05万元,超白压延玻璃组件发电量为万度,收入35万元。
随着超白浮法玻璃透光率的进一步提升,凭借其抗冲击性更强的优势,浮法玻璃开始逐渐进军光伏组件面板领域。
当然,目前该数据为实验室测试数据,该产品尚未在自然光条件下测试也尚未经规模化、批量化生产检验。若后续该产品在批量供应情景下透光及增益性能保持稳定(性能等同或优于压延玻璃),且综合成本能较压延玻璃形成一定优势,则将在光伏面板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理论上,普通浮法玻璃产线经过冷修技改能够改为超白浮法玻璃产线,故而具备超白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的浮法企业,其现有的浮法玻璃资产价值或将迎来重估。
2.3、成长性之二:光伏压延玻璃市场空间广阔
伴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作为光伏组件的重要配套产品,同时受益双玻组件渗透率的提升,光伏玻璃需求将依托光伏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年实现“碳达峰”和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年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高质量跃升发展,要求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1%左右,后续逐年提高,确保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
通过对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双玻组件渗透率的分析,我们测算年全球所需光伏玻璃万吨(折合日熔量3.45万吨),至年,将达到万吨(折合日熔量6.73万吨)。关键假设如下:
1、根据CPIA预测,我们假设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GW,其中中国60GW;25年分别增长至GW和GW。2、根据光大研究所电新组预计,假设年双玻组件渗透率达到35%,至年将升至60%。3、根据光大研究所电新组测算,假设1GW单玻组件对应万平米光伏玻璃;1GW双玻组件对应万平米光伏玻璃。4、假设玻璃原片成品率:3.2mm为82%;2.5mm为80%;2.0mm为78%。深加工成品率统一为95%。5、假设理论所需有效产能供给与理论实际需求比值为1.14。
政策明确光伏玻璃产能建设无需进行产能置换,匹配需求释放,供给增长外部限制因素解除。根据此前年出台的产能置换政策,新上光伏玻璃项目与浮法玻璃均须进行产能置换。但年伴随下游需求释放,光伏玻璃供需矛盾突出,年12月,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的意见,指出光伏压延玻璃不受产能置换的限制,此后光伏玻璃投建速度明显加快。年7月工信部正式修订出台《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明确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目前光伏玻璃产能料将无法满足未来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需求,规定光伏压延玻璃产线无需进行产能置换,并自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着产能政策松绑,在未来广阔需求的吸引下,原有光伏玻璃企业信义光能、福莱特等继续大幅扩产,旗滨集团、南玻A、金晶科技等此前以建筑领域业务为主的浮法玻璃企业也纷纷切入光伏玻璃赛道,并均已发布相关建设规划。
新建光伏玻璃产线以大型熔窑为主,成本优势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光伏组件尺寸大型化趋势显现,由于产线建设之初玻璃宽度就已固定,因此传统小窑炉在匹配大尺寸的/组件时,无法继续做到一切二,导致切割过程产生废边增多,经济性下降。而大窑炉所产玻璃更宽,不存在这一问题。2、大型窑炉燃烧效率更高、单位能耗更低,且固定成本摊销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年下半年受益于光伏市场复苏、双玻组件快速渗透,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导致光伏玻璃供需紧张,3.2mm光伏镀膜玻璃由6月底的24元/平米,一路上涨至12月的43元/平米,涨幅达到80%。
年3月以来,随着光伏玻璃新增产能的持续释放,供给压力有所缓解,同时由于硅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组件厂家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开工意愿下降,光伏玻璃需求也随之下滑。此外,光伏玻璃龙头企业为阻止中小企业产能的无序扩张,破坏行业生态环境,挺价意愿不强,导致光伏玻璃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目前3.2mm光伏镀膜玻璃已经降至21元/平米,较3月初接近腰斩。
当前光伏玻璃价格已跌破年低位,触及部分小企业的成本线,继续下跌空间有限,随着下半年装机旺季来临,未来或存触底回升预期。行业景气度不高使得企业投产节奏放缓,但、年新建产能投放仍然较多,完全消化尚需要一定时日。不过长期而言,下游需求增长确定性较高,行业具备较强成长属性。
2.4、成长性之三:节能玻璃普及率有望提升
建筑门窗能耗在建筑物能耗中占比很高,因此减少门窗能耗是实现建筑领域节能的有效举措。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建筑物中25%~35%的能耗来源于门窗的性能不足。《中国建材》统计数据显示,玻璃门窗的能耗约占整个建筑能耗的55%左右。
节能玻璃在保温性和隔热性上要优于普通玻璃,能起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Low-E玻璃。其是采用镀膜工艺制成的低辐射中空玻璃,能够低吸收、低向外辐射或者基本完全反射波长在1.0~40μm范围内的远红外线。在自然界中,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Low-E玻璃的中空结构能大幅度减少热传导和热对流方式的热量传播,同时本身特性又能极大地阻断热辐射的传播方式,这使其保温隔热性能大幅提升。
Low-E节能玻璃早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根据《我国Low-E节能玻璃推广应用现状分析》,年,波兰的Low-E玻璃使用率便达到了75%,德国的使用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然而,现阶段我国Low-E节能玻璃的使用率仅为12%左右,整体普及率不足,未来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节能玻璃的发展,多部委和协会均发文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绿色建材和Low-E节能玻璃的应用。同时,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指引下,未来绿色建筑将得到更大的推广和普及,Low-E节能玻璃的应用和推广也将大幅提升,未来节能玻璃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5、成长性之四:电子盖板玻璃技术取得突破,国产替代加速
电子盖板玻璃也称保护玻璃、视窗防护屏,作为智能终端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用作前屏和后盖,起到保护LCD、装饰触控器件外观,并提升视觉效果的作用。对于产品的性能要求包括:强度高、耐磨性好、透光性佳、抗跌落性能优异等。
1、按照玻璃原片成型方法可分为:溢流下拉法玻璃和浮法玻璃。浮法工艺在产品质量控制、成品率等与溢流法工艺存有一定差距,且需二次处理,但也具有产能大、成本低的优势。此外,美国康宁在溢流法领域所设专利较多,国内仅有彩虹集团采用该方法生产。
2、按照化学成分可分为:钠钙玻璃、碱铝玻璃(包括:钠铝玻璃、锂铝玻璃),碱铝玻璃根据铝含量不同又分为低铝(低于14%)、中铝(14%-16%)和高铝(高于16%)玻璃,铝含量越高,玻璃性能越优异。目前手机盖板采用高铝盖板玻璃为主,而钠钙玻璃、中铝玻璃则主要应用于车载显示等较为低端领域。
3、高铝玻璃根据化学强化工艺可分为:一步强化和二步强化玻璃。根据《国内高铝盖板玻璃行业现状浅析》,一步强化即在玻璃转变温度以下,用半径较大的离子来交换玻璃中半径较小的离子(主流采用钾离子交换钠离子)。一步强化可得到较深的离子交换深度—DOL,提高抗摔与抗跌落性能,但工艺所需时间较长造成应力松弛效应,玻璃的表面压应力—CS难以达到理想值。二步强化在工艺优化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玻璃成分,使得产品性能达到CS值不低于MPa、DOL值高于mm,抗摔与抗跌落性能进一步提升。
目前二次强化高铝盖板玻璃是中高端市场的主流,技术壁垒更高、盈利能力更强。但目前中高端手机盖板市场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德国肖特等国外厂家主导,国内企业市占率不及10%。国内高铝盖板玻璃研发基础薄弱,同时由于国外领先企业对技术的封锁,我国二强高铝盖板开发研究进度受到极大限制。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中高端领域手机盖板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在产品和市场两方面都已逐渐具备条件。
国产高铝盖板玻璃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在产品质量层面不落下风,且经济性更优,已经从一强替代逐渐向二强替代进军。由于一强高铝盖板壁垒相对较低,国内主流盖板企业均能提供质量稳定的合格产品,目前竞争已较为激烈,且随着更多机型采用二强盖板玻璃,一强市场空间也在萎缩,较低利润导致国外厂商退出,该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年,南玻集团与旭虹集团分别推出自己的二强盖板玻璃—KK6和熊猫,并实现量产,旗滨集团的旗鲨系列二强产品也在加紧推进当中。当前国产二强盖板性能已可匹敌康宁GG5,且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明显。
终端厂商主导盖板玻璃原片的选择,供应链自主可控意识增强,对国产原材料的市场接受度也在逐渐提升。手机盖板玻璃产业链:1、上游—玻璃原片供应商,代表企业为康宁、旭硝子、南玻、旭虹等;2、中游—盖板玻璃加工企业,如蓝思科技、星星科技、伯恩光学等;3、下游—触摸屏供应商和终端应用厂商,如京东方、欧菲光,华为、小米、三星等。
终端客户对手机盖板玻璃质量较为重视,通常会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试投放后决定是否划入品牌资源池,加工厂商需在资源池内选择采购或直接根据终端厂商指定品牌进行采购。随着国内终端厂商受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华为“断芯”事件的影响,国内手机终端企业逐渐意识到原材料国产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国内终端厂商采购有望逐渐向国内品牌倾斜,从而打开国产手机盖板玻璃的市场空间。
2.6、成长性之五:药用玻璃受一致性评价推动,国内市场迎来发展机遇
药用玻璃一般指专门应用于药品包装、储存的玻璃,通常用作粉针剂、冻干机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口服液、保健品等药品的包装,相较于其他药用包材(塑料/金属等),外观更为精美环保,且安全性和稳定性更高。
1、按照制造工艺,药用玻璃可分为模制瓶和管制瓶。管制瓶相较于模制瓶外型美观、同类产品膨胀系数较低,但生产工艺复杂、价格较高且易破碎,适合较小容量储存。管制瓶多用于注射剂瓶,卡式瓶、安瓿等,而模制瓶多用于输液瓶(大容量)、药品瓶等。
2、按照玻璃材质,药用玻璃可分为钠钙玻璃、低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与高硼硅玻璃。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造价相对较低、工艺简单但稳定性差,容易引起药品的变质从而降低药效。中性硼硅玻璃由于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且能承受温度剧变的能力更强,因此更具备安全性,不容易与药液发生化学污染,目前国际公认的安全药包材特指中性硼硅玻璃。
山东药玻是模制瓶领域的绝对龙头,市占率超过60%,年产模制瓶90亿支,其中中硼硅模制瓶约2亿支。山东药玻从年起从事模制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目前已经实现国产全面取代进口,价格较海外生产方优势明显,随着未来产线扩张和产品结构优化,公司在模制瓶细分赛道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与模制瓶市场一家独大不同,目前国内中硼硅玻璃管制瓶市场呈现群雄割据局面。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包材批准记录,57条中硼硅玻璃药包材相关获批记录中除2条系山东药玻中硼硅模制瓶工艺,其余55条均和管制瓶工艺相关,可见参与者众多。
中性硼硅玻璃管制瓶方面,我国发展较为曲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进口成品。由于中硼硅玻璃价格过高导致国内主要选用性价比较高的低硼硅玻璃和钠钙玻璃,少量需求直接通过进口满足。第二阶段:“进口+加工”生产。“进口”是因为中硼硅玻璃制管技术瓶颈较难突破,目前主要分为全氧电助熔法(丹纳法)和全电熔法(维洛法)。丹纳法因稳定性高、耐火材料寿命较长被肖特等国外主流企业用于大规模生产;维洛法虽然环保、单品质量高,但因良品率低、耐火材料寿命较短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目前市场上只有国内四星玻璃采用。当前国内企业大多直接进口中硼硅玻璃管进行再加工制成管制瓶等产品。
随着国内企业中硼硅药用玻璃生产工艺日渐成熟,一致性评价政策和新冠疫情带动需求快速放量将成为国内中硼硅玻璃产业规模扩大的催化剂。
一致性评价相关政策推动药用玻璃包材结构性转型升级,国内中硼硅玻璃市场将持续扩容。年国家药监局提出推荐注射剂包装材料使用中硼硅玻璃,年在《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明确指出,“注射剂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质量和性能不得低于参比制剂,以保证药品质量与参比制剂一致。”(参比制剂包材基本使用中硼硅玻璃)。
新冠疫情带来疫苗用瓶需求暴增,供需紧张为国内企业产品放量和实现国产替代提供契机。全球新冠疫情仍然肆虐,疫苗接种需求不断增加,当前已出现供给紧缺现象,根据德国肖特公司公告,已经收到10亿支疫苗瓶的订货需求,是其产能的两倍。
我们对未来国内中硼硅玻璃管制瓶市场进行测算,仅考虑一致性评价推动因素,暂不考虑新冠疫苗等带来的长期潜在需求,预计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2亿元。关键假设前提如下:
1、产量方面。年我国主要药用玻璃产品需求为亿支左右,其中模制瓶和管制瓶各占亿支,安瓿瓶(管制)需求亿支。我们假设这一数据未来保持稳定。中硼硅管制注射剂瓶和安瓿瓶,目前渗透率为7.5%,国内中硼硅管制瓶产能将逐步放量,在一致性评价推进过程中,渗透率会稳定提升,假设每年提升6pct。
我们沿用医药包装协会统计,我国疫情前血液制剂、生物疫苗制剂(包含预灌封)需求量为20亿支/年,假设未来总量保持不变。预灌封,作为血液制剂、生物制剂的最佳包材,依据山东药玻供给统计年需求为3.5~4亿支,目前国内渗透率约为18.75%,同样受益于一致性评价,将稳定提升。但由于目前渗透率处于较高水平,假设未来每年提升4pct。
2、价格方面。根据泰康生物招股书,预灌封采购价格约为3元/支,中硼硅管制注射剂采购价格约为0.25元/支,爱采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