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料 >> 塑料发展 >> 生物可降解塑料为何不再受青睐
“史上最严限塑令”使得生物可降解塑料一度格外引人注目,但定义和标准的不明确让政策制定者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图片来源:SheldonCooper/Alamy
中国“史上最严限塑令”已落地实施近两年。这份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称限塑令)禁止或限制了包括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餐具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制定了极有雄心的退出时间线,例如某些一次性塑料制品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从市场上全面退出。
大量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快速淘汰导致了替代品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其中,生物可降解塑料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工商大学高分子化学教授翁云宣预测,到年,中国两种主要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品种PBAT、PLA年产能将从年的约30万吨和10万吨,增长至万吨左右和万吨以上,达到全球产能三分之二以上。
但数月前,在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涉及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篇幅明显减少,政策中没有推广这类制品的要求,反而强调要研究可降解塑料的影响,规范应用领域,并且明确提出防止产能盲目扩张。
什么使得中国政策制定者在短时间内对生物可降解塑料产生了巨大的态度转变?
定义和标准不明确
限塑令治理一次性塑料污染的基本思路之一是用更环境友好的材料去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并聚焦于“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三种性能方向。因此,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地膜等都被业界认为是国家推广的替代产品,因而受到追捧。
但是,所谓的“可降解塑料”到底指什么?在中国现行的标准和指南中,它的定义与分类并没有被明确。
在现行的、年公布的国家标准GB/T《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中,可降解塑料被分为生物可降解塑料、可堆肥塑料、光降解塑料、热氧降解塑料这四大类,后两类是在不可降解塑料的基础上添加光敏剂或催化剂,使其破碎成微小的塑料碎片——但这些微塑料可能保有其原来的分子特性,依然无法被环境吸收,还会因肉眼不可见而一直残留在自然中,造成更严重的污染。
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外卖袋。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监管标准,市场上的可降解塑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图片来源:LuJunming/Alamy
年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品标准基本都只包含了生物可降解塑料,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70.html